暗黑破坏神手游不朽辱华,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是怎样一个人?
霍元甲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1983年大陆第一次引进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异常火爆,引来万众观看。我们看影片了解到霍元甲的家族是迷踪拳世家,霍元甲,武艺高强。那么历史上的霍元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看: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爱国武术家,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汉族。世居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静海小南河村,2009年1月18日为纪念霍元甲,这个地方改为精武镇。
霍元甲(1868—1910年)生肖:龙,字俊卿,他的外文名是Fearless,1868年1月18日霍元甲出生于河北省的一个村庄里。他的父亲霍恩第是个武艺高超的保镖,为东北商户做镖师,注重诚信,在江湖上威望极高,霍恩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霍元栋,二儿子霍元甲,小儿子霍元卿。霍元甲在霍家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四,街坊邻居称霍元甲为“霍老四。”,霍元甲经父母之命娶邻村程村的王氏为妻,生二男三女,次女夭亡,小女儿东琴是父亲霍元甲去世后二十二天出世的。
小时候的霍元甲幼年体弱,他的父亲担心他练不好武功给家族丢脸,所以没有教他武术,但是热爱武术的霍元甲,没有放弃,一直偷偷地学习迷踪拳,日日观摩,用心钻研,后来被父亲知道呵斥了他,他答应父亲绝不和人比武丢霍家的脸。就这样刻苦练习,他的武艺后来超过他的弟弟和哥哥。有一次他的弟弟遇到了高手,霍元甲一跃上去,步步为营,拳拳到位,瞅准机会将那人抱起,扔出一丈开外。霍元甲的父亲从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后来霍元甲成为迷踪拳的第七代传人,(后来“迷踪拳”发展为“迷宗艺”)。由于他武功高超,各大商人都求他做保镖,霍元甲有底线,他只做穷苦百姓和清白之人的保镖,对于贪官污吏坚决不当他们的保镖。
霍元甲27岁之前生活在河北,靠卖柴为生,为了生活,他挑着柴,每天要走40公里的路到天津码头去卖。1895年临近春节,为了老婆孩子能过个好年,别人挑柴一般就是一百五六十斤,而霍元甲一下子就挑了三四百斤,走几十里路去卖。
有一次,他卖柴被几个地痞流氓索要“地皮钱”,霍元甲反击,打跑他们,这几个地痞回去叫来几十人气势汹汹,拿着刀举着棍,要致霍元甲于死地,霍元甲抽出挑柴的扁担,打的他们哭爹叫娘,抱头鼠窜,再也不敢欺负当地的老百姓。脚行掌柜冯老板看到后,非常欣赏他,请霍元甲接手他家的脚行,(脚行,指古时候专门从事为别人搬运工作的机构,由一个行头和一些脚夫组成,由行头负责管理并从中剥削渔利)霍元甲接手后取消了勒索老百姓的款项,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霍元甲后来结识了药店老板农劲荪,在农劲荪开的怀庆药店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41岁的霍元甲被农劲荪介绍在“精武体操会”主教武术,教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他的徒弟有刘振生、陈果夫、陈立夫……他创办“精武体育会”。霍元甲毫无保留地将霍家迷踪拳向社会大规模传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霍元甲的事业一路飙升。
有一次,一个称为外国大力士的奥皮向中国武术界宣战比武,他口出狂言,侮辱中国人,还签订生死状,霍元甲应邀,当时在上海静安寺路张氏味莼园内(张园)搭建擂台。“高4尺,宽广20尺”结果比赛时间到了,奥皮闻风丧胆没有来。霍元甲从此扬名上海。后来小日本不服,称中国“东亚病夫”并派多名日本武士和霍元甲比赛,全部失败。
1910年9月14日霍元甲突然咳血,不治而亡,国内人民难过、痛惜之声一片哗然,人们痛心疾首,有人认为他是练武过于勤奋,加上有肺结核病,积劳成疾而死,另一种说法是有人下毒。据说后来,有人对霍元甲的尸骨做化验,证明被下了一种烂肺药,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日本人,但缺乏实际证据,加上年代久远,不了了之。
霍元甲一生侠义,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盖世英雄,他的一生很短暂,但轰轰烈烈为世人所敬仰。
为什么人到中年?
多年以后,莫言站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故居前,准会想起自己儿时在高密乡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很多人都喜欢把莫言称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莫言也毫不掩饰自己对马尔克斯的欣赏。
如果说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那么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则可谓是古老中国的一道缩影。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不仅拉近了中国和诺奖的距离,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中国。
最近,十点君采访了莫言老师,走进了这位文学大师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在他的笔下,有人性的淳朴、善良、坚忍不拔,也有生活的丑恶、残忍、面目狰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懂了莫言,才算真正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人生。
/ Part 01
「透明的红萝卜」
从198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开始,莫言已经在他的文学园地坚持笔耕了近40年。
与很多作家不同,莫言小时候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又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常常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在校园打打闹闹。
年幼的莫言,早早地混迹于成人之中,却比其他人更早地开始阅读人生这本大书。
集市的说书人,田间地头的村民老乡,炕头上的爷爷奶奶,他们随口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成了莫言心中的珍藏。
他如饥似渴地聆听这些奇闻异事,很快就能倒背如流,而他自己也慢慢成为了一个“讲故事的人”。
1976年,莫言参军入伍,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书籍,酝酿已久的文学热情终于喷薄而出。
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拿起了笔,开始把心中积攒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初登文坛时的莫言,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直到1985年,一篇《透明的红萝卜》横空出世。
当时,汪曾祺、史铁生、李陀、张洁等著名作家都对这部小说赞不绝口,张洁甚至说,“1985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出现了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里,充斥着一种无处不在的饥饿感,那个沉默寡言的小黑孩,就像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一样,被人呼来喝去,手被烧得滚烫的钢钻烫伤了,都不吱一声。
同一年创作的《枯河》里,也有一个饱受凌辱的男孩小虎。
一个孩子犯下的错误,却造成了整个家庭的悲剧。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连亲人的面孔都变得狰狞扭曲起来,让人触目惊心。
在莫言的笔下,总有不少草芥一般的小人物。他们被命运无情地摔来甩去,他们在历史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在生活的夹缝中苦苦求生。
海明威曾说,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
在早期的莫言作品中,经常能看见一些小男孩的身影。在他们的身上,也许都或多或少地带着莫言自己的影子吧。
/ Part 02
「红高粱」
1986年春节,正在高密老家过年的莫言突然接到了一封人民文学杂志社的来信。
信中说,人民文学主编王蒙对你投稿的这篇小说大加赞赏,要在今年3月份头条发表。
不久后,这部小说果然在《人民文学》上大放异彩,引发文坛震动;
2年后,张艺谋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为中国第一次夺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不用说,这部小说就是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赫赫有名的《红高粱》了。
很多人正是通过《红高粱》,才知道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以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
“我”爷爷余占鳌,既是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又是打日本鬼子的好汉,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也有人把他当成大英雄;
“我”奶奶戴凤莲,性烈如火,敢爱敢恨,可以不顾一切地与余占鳌结合,也可以深明大义地送儿子上战场,是了不起的女中豪杰。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风风火火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痛痛快快地相爱,轰轰烈烈地厮杀,坦坦荡荡地活着。
就像那片野蛮生长的红高粱,肆意地喷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英勇而悲壮。
现在回过头看这部作品,莫言是这样评价的:
创作快40年了,当年年轻的时候写的一些东西,由于受到个人的经验以及时代的一些限制,现在回头来看,肯定有诸多的不满意之处。
包括《红高粱》这部小说,从技术上来看,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语言的通顺、很多词语的用法,都可以做的更加规范一点的。
但是不讳少作嘛,如果把它修改了以后,就不是现在的《红高粱》了,所以很难用现在否定过去。
相信读者也会通过这样的文本,来回忆起或者猜想到当时的一些环境,也可以由此看到一个作家逐步成长的历史。
/ Part 03
「丰乳肥臀」
1994年,莫言的母亲去世了。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即使那时家里一贫如洗,她也支持孩子读书。
她甚至卖掉了结婚时的首饰,给儿子买了4本《中国通史简编》。
母亲的慈爱、善良、勤劳、隐忍,深深影响了莫言。
为了纪念母亲,莫言仅仅用了83天的时间,便写出了一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这本沉甸甸的大书,叫做《丰乳肥臀》。
书的卷前语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母亲在天之灵”。
在后来的诺奖颁奖典礼上,莫言再次饱含深情地提到了这部小说:
“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书中的这位母亲上官鲁氏,一生养了八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她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生发出无数条枝丫,串联起20世纪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
上官鲁氏几乎就是传统中国母亲的化身,像大地一样宽厚隐忍,滋养万物。
她年轻时忍受着婆婆的刁难辱骂,忍受着生活的百般折磨,含辛茹苦地哺育着一个个儿女,老了还要继续拉扯女儿们的孩子,唯独没有想过自己。
书中有个情节十分令人动容: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上官鲁氏利用给生产队拉磨的机会,偷偷把粮食吞进肚里。
等到回家后,再用筷子戳自己的喉咙,把肚子里还没消化的粮食吐出来,洗干净喂给婆婆和孩子吃。
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无论在什么时代,母亲永远是为儿女们遮雨的伞,挡风的墙。
莫言感慨道:
这就是农村妇女勤劳、任劳任怨,忍受苦难的能力。
我觉得中国农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忍。他们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口边,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
这种忍受苦难的能力,通过另外一个方面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活下去的力量。
这一点是我在农村那么多年一个深刻的感受,也通过我的小说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 Part 04
「蛙」
此后的十几年间,莫言又陆续创作了《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无数。
2012年,莫言的文学成就终于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和致敬——他得到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一时间,“莫言”成为了一个街头巷尾热议的名字,他以前的作品也被许多人拿出来解读讨论,有人推崇备至,也有人不以为然。
对于这股“莫言热”,莫言本人却表现得十分淡定:
“外人的评价很难进入你的内心,他们只是根据一些可以量化比较的东西,对你作出评判。真正对自己的评价最准的,还是自己。”
这段时期的长篇小说《蛙》,堪称莫言作品中的一个里程碑。较之早年的作品,语言更加纯熟老到,情节更加干净利落。
不同以往创作中的一气呵成,《蛙》这部小说从2002年开始动笔,写到15万字的时候遇到瓶颈而搁笔,直到2007年再次起笔,2009年终于完成。
写书之难,难在写人。书中的姑姑万心,原型就是莫言自己的姑姑,是当地鼎鼎有名的妇产科医生。
“姑姑”同样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她医术精湛,曾接生了无数婴儿,被誉为“送子娘娘”;后来,她开始负责当地的计划生育,一下子又成为村民们避之不及的对象。
到今年,这部小说已经问世10周年了。
它不仅写活了一个个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更直接推动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转折,改变了许多家庭的人生轨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蛙》也是值得无数人铭记的。
对于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莫言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曾这样点评自己的作品:
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檀香刑》《酒国》这些小说,我真是很难分出它们到底是哪一个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都各有自己的侧重。
《生死疲劳》首先让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是结构上借助六道轮回来展示一个不屈灵魂不断的转世,通过动物之眼观看人类社会的变迁,这样一种结构,一种角度,起码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
《丰乳肥臀》当然是家族小说的,写了那样一个母亲,写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塑造了像上官金童,这样一种永远长不大的男人,永远离不开母亲的巨婴。
《檀香刑》是更加有个性的小说,塑造了一批被多数人所不了解的人物,罪犯、刽子手。另外它借助的是戏曲的形式,也是我对戏曲的感恩和致敬,所以这也是一部戏剧化的小说或者小说化的戏剧。
《酒国》在结构上,我觉得也是当时挖到极致,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用这样一种极其复杂的拼图式的结构。
《红高粱》把战争小说换了一种写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那个有很多旧有文学观念严重束缚作家头脑的时候,这样的小说出现,应该还是有一定的震动性。
当然也让一些比较传统的读者和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如果要说,只有每一部都分析一下。排出一二三四来,我觉得比较困难。读者当然可以排。
《莫言作品典藏大系》内封书影(部分)
这就是莫言。
从高密农村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大文豪,莫言始终坚持用他的方式,讲着属于他的故事。
他用雄健的笔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博大的悲悯情怀,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不朽的传奇。
正如他当年在诺奖演讲中说的: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
莫言的书里,有欲望,有悲悯,有时代,有人生,包罗万象,泥沙俱下。
当你读懂了莫言,也许就会更懂得这个世界。
国科大季子越的处理结果会对许可馨事件产生影响吗?
看了楼上一些答主的回答,多认为国科大季子越的处理结果对许可馨事件的处理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不敢苛同。
认为季子越事件处理结果不会影响许可馨事件处理结果的大致有这么三条理由:一是季子越之不当言论比许可馨更恶劣、更严重。二是季子越事件脉络清楚、线索简单,容易结案。而许可馨事件牵扯到其父母家庭,错综复杂,影响面大。三,季子越是国科大公派赴日留学生,许可馨是药科大私费赴美留学生。
我以为,以上这三条理由看似成立,其实也不是什么理由。接下来咱们一条一条来缕一缕。
第一,说季子越之不当言论比许可馨更恶劣更严重是不假,季子越的言论之变态无伦之恶毒无耻简直是毫无人性,已经不能用狂妄无知冲动嚣张来解释了,确实比许可馨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季许二人的不当言论都是辱国辱民,性质上是一样的。许可馨事件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多人义愤那么多人关注那么多人要求严肃处理,原因就在于此。只不过季子越的言论比许可馨更放肆一些。
第三,说季子越事件线索简单事实清楚容易调查处理,许可馨事件牵涉到许的家庭影响面大有难度这也没错,但这不能成为许可馨事件推拖的理由,关健还在于态度和力度。我觉得这次季子越事件如果能尽快有一个处理结果,对许可馨事件的处理也是个促进和推动,至少可以加快许可馨事件的相关调查。
第三,说季子越是公费留学许可馨是私费留学,在处理上程序不一样。我觉得不管他是公费留学还是私费留学,只要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如果他发布了严重不当辱国辱民的言论,都应该“一视同仁”地追究他的责任,对他进行严肃处理。
许可馨季子越是两个负面典型。对这两个负面典型严肃严厉及时公开的处理,意义重大。综上,我觉得,国科大季子越的处理结果一定会影响许可馨事件的处事结果。
那些抵制洋节日的人是什么心理?
“扺制洋节日的人”这说法有些偏颇,即便有抵制的人也抵制不了别人要过洋节,顶多自己不过罢了,所以应该说“不喜欢过洋节”较确切。不喜欢过洋节的人很多很多,都是什么人呢?当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继承了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国人、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情怀的中国人、积淀有根深蒂固中华自豪感的中国人、永远不忘西方列强欺凌而铮铮铁骨的中国人。中国自古就有诸多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几乎每月都有,何须洋节补之?当然,有些外国“引进”的节日中国人并不排斥,而且非常重视。如“母亲节”,母亲节起源于美国。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又如劳动节,劳动节起源于1890年,是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五一”大罢工。当时的美国制造业相当发达,在这个世界工厂里美国工人却很难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待遇,为此工人提出8小时的工作制度,劳动节就是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然而有些洋节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传统文化观念强的中国人并不喜欢过,或者说从来不过。如“圣诞节”,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圣母玛利亚所生,神便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玛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当玛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请报户籍,约瑟和玛利亚只好遵命,他们等到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暗,无奈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鹏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快要出生了,于是玛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中国人并非洋人,洋圣母生下洋圣婴与中国人何干?正如西方国家不过中国节日一样,中秋节的嫦娥奔月与西方人何干?当然,国内有不少信奉基督教的上帝信徒,他们过此节日是应该的,而那些无此信仰的人也过此洋节就莫名其妙了。不过年轻人爱热闹,借个洋节来热闹热闹也无妨,但却不必责怪不喜欢过洋节的人,更不必责问他们“是什么心理”,若硬要问是什么心理,那就是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正常心理。
愚公移山反映出中华民族什么精神?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他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他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像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持不懈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够执着,坚持一个方向,坚持一个信念,坚信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愚公移山》的寓意就是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这种精神是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它体现了一种恒心与毅力,摧不垮磨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