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使命,苏培盛在皇帝驾崩后去哪了?
皇上驾崩,甄嬛将四阿哥弘历推上皇位。细心的观众突然发现:主持皇上葬礼的苏培盛,却再也没露面。
于是,各种猜测出现了:苏培盛最终去哪儿了?
苏培盛最大的人生智慧就是懂得审时度势,明哲保身。
皇上驾崩,在短暂的悲痛过后,众人最关注的莫过于:谁才是皇位的新主人。
众人对继承人的问题争论不休,而苏培盛的目光自始至终关注熹妃。这时他密切注意形势,已做好见机行事的准备。
当然,在场最紧张的人当属四阿哥弘历。
因为目前有资格入局的只有两人:弘历,弘瞻。
弘历年龄适合、有资历,但只是熹妃的养子。
弘瞻年纪尚小,没有与弘历抗衡的实力。但弘瞻是熹妃的亲生儿子。
谁能最终登上这皇位,眼前最有话语权的是熹妃。
熹妃在宣布先帝的遗旨时,首先表明六阿哥弘瞻并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只有稳重而又有魄力的四阿哥才是最佳人选。
苏培盛自然也镇定自若,胸有成竹。
当熹妃话音刚落,苏培盛立马随声附和:“熹贵妃所言极是”。
假设一下,如果熹妃说的是另一种结局。相信苏培胜一样会随声附合。
因为他明白现在的最高权力者是熹妃。
由于对全局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苏培盛在每一次的权力交替和变更中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于苏培生这一随声附合,不但熹妃满意,最满意的应当是弘历。
因为除了熹妃,苏培盛无疑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弘历登基的人。
苏培盛的这一随声附和,既保持了和熹妃的步调一致,更联络了新皇弘历对自己的好感。
虽然这是苏培盛在《甄嬛传》中的最后一次露面,但他利用的很充分,做的也很到位。
△、苏培盛跟随雍正多年。有人说,苏培盛是和皇上陪葬了。苏培盛跟随皇上多年,鞍前马后、为首是瞻。虽然后期暗投了甄嬛,但明面上还是皇上的贴身太监。
皇上驾崩,苏培盛全程主持的葬礼。但事后,苏培盛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人说他大半生都陪伴在皇帝身边,皇帝一死他自然也该去陪葬才对。
那么,苏培盛真的去为皇上陪葬了吗?
绝对不会。
清朝的确是有陪葬这一说。
据说多尔衮的母亲就是活生生的陪葬品,就连孝庄也差点为皇太极而陪葬。
但苏培盛不会。
①、雍正没有让苏培盛陪葬的遗诏。
电视剧中雍正皇死的太突然,一心想长生不老的皇上,据说有立四阿哥为皇太子的遗诏,但未必会考虑到陪葬的人选。
换句话说,雍正没有让苏培盛陪葬的遗诏。
②作为新皇,弘历不会下诏让苏培盛去为皇上陪葬。
四阿哥弘历登上皇位,苏培盛虽然没有话语权,但他首先表明支持。这也是向新皇表忠心的一种方式。
作为新皇,弘历肯定不会继续任用先皇用过的老人,但也决不会提出让苏培盛去做先皇的陪葬品。
弘历目前最重要的亲民,不会下旨让第一个表态支持他的人去为先皇陪葬。
③让苏培盛去为雍正陪葬,首先熹妃这一关就过不去。
其中的原因,众人都明白。槿汐和苏培盛为甄嬛帮衬极大,甄嬛决不会做这种负义之事。
由此看来,苏培盛陪葬仅是猜测,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
△、苏培盛晚年有了最好的结局:辞去职务,在自己府中安享晚年。四阿哥登基,自然让熹妃成为了太后。
陪在她身边的是崔槿汐和小允子,并没有苏培盛什么影子!
作为扶持四阿哥登基的功臣,苏培盛明智地选择的退出玩了大半辈子的权力游戏。
剧中虽然没有明确交待,但在最后的一场戏中,小允子搀扶着甄嬛散步。
甄嬛说:“世间有几个好姐妹不易,得几个忠仆更难,槿汐、浣碧还有流朱都是,若没有这些忠仆跟随,死命效忠,恐怕我早就和华妃一般的下场了。
晚年的甄嬛想到了往事,第一个就说到槿汐。
甄嬛不会亏待槿汐,槿汐也绝不会背叛甄嬛。
甄嬛提到的三个忠仆,流朱、浣碧都是在剧中死的,唯有槿汐和苏培盛一样没有明说。
槿汐年纪长于甄嬛,在苏培盛退出历史舞台后,年纪渐老的槿汐也会离开老主人甄嬛。
苏培盛和槿汐是经过雍正认可的“对食”夫妻。槿汐自然是“嫁鸡随鸡”,陪着苏培盛安度晚年。
苏培盛有宅子有存款,足以让二人过着平淡但富足的日子。
手榴弹是一种怎样的武器?
图注:欧洲中世纪手抛弹药的图样
从本质上来讲,手榴弹最简单的定义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因为中国古代战争中霹雳火球、蔟藜火球等火器,拜占庭帝国发明的掷装有希腊火、铁蒺藜的陶瓷容器以爆炸攻击敌人,都是最早的手榴弹的雏形。
图注:一战中的德国木柄手榴弹
现代意义上的手榴弹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随着技术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铁壳制手抛弹药。这种武器被命名为手榴弹,并一直沿用至今。17世纪和18世纪,手榴弹已经成为欧洲军队中普遍使用的武器,并曾出现专业掷弹兵部队。不过当时的手榴弹尺寸和重量都比较大,需要身高体壮,因此,当时的欧洲国家军队中普遍都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掷弹兵。这些专门经过挑选的士兵在战斗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己方战线前向敌方投掷手榴弹,可见当时手榴弹的流行程度。而掷弹兵是步兵当中的精锐及佼佼者,成为英勇无畏的战士的代名词,大家可能都听过著名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这首曲子,这也成为英国陆军的形象担当。
图注:英军掷弹兵
早期的手榴弹采用的还是黑火药,爆炸威力有限,而且没有引信的设置,就是外面露一截子导火索,点燃了然后就扔出去,爆炸事件无法控制,很有可能炸到自己人。直到19世界末,现代炸药和起爆引信的发展完善,才使得今天我们看到的完全意义上的手榴弹登上了历史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战壕的兴起,手榴弹得到了广泛应用。当时较为典型的手榴弹有德国的M24木柄手榴弹和英国的卵型米尔斯式手榴弹等。这些手榴弹已经跟现代手榴弹结构原理完全相同了,它们也为后来手榴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注:中国古代手炮火器
庆余年主要是讲什么的?
在《鹤唳华亭》挤牙膏式的播出调性之际,古装权谋大戏《庆余年》0预热官宣定档,今晚(11月26日)八点将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双平台播出。
周二、周三20点更新,VIP抢先看3集!
该剧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聚集了一众实力演员,陈道明、吴刚、张若昀、李沁、于荣光、辛芷蕾、宋轶、刘烨、李纯、海一天、肖战、郭麒麟等等,老戏骨加新生代,阵容非常能打。
片方将采取季播模式,共分三季,总制作周期为五年。
官微定档同时发布了不同“范”响版预告片,我们来看看预告片都透露了哪些信息。
场景
原著《庆余年》的设定是,主人公范闲和母亲叶轻眉一样,由现代穿越到未来,其实也可以看做是科幻穿越剧。
范闲出生后就被陈萍萍安排到了儋州港避难,长大后回到京都,京都是故事的主要场景,期间出使北齐,救下言冰云,与北齐皇帝战豆豆也有不浅的缘分,北齐国也是该剧的一个重要场景。
从“京都”二字以及预告内容可以看出,剧中的建筑风格很有古代唐的韵味,尤其是夜晚灯火通明的多层建筑,古韵中又透露着现代感,因为“现代感”是该剧的一个关键元素,大到建筑风格,小到吃穿用度,毕竟庆国的兴盛离不开那位有着现代思维的小女孩。
穿越
之前很多人比较担忧此剧是否会保留穿越部分,如果没有“穿越”的前提,其实整部小说就立不起来了。
如何在以“古代”为躯壳的未来中注入现代先进思维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
从预告片来看有保留“穿越”部分的,尤其看到“神庙”二字我就安心了,毕竟一切故事都从那里开始。
权谋
权谋是《庆余年》的主食部分,最为吃重的戏份在范闲、陈萍萍和庆帝上,不一定是戏份多,但绝对是浓墨重彩的,这三位实际上都不是绝对“正面”的人物,包括范闲,有手段,懂阴谋,只是立场不同。
范闲,不要以伟光正的大男主形象预设他,贱兮兮的范闲,不择手段的范闲,没有原则的范闲,也是为了心中残存的光明誓死奋战的范闲。
如范建所说:“从他进京那一刻起,他就已经站在风口浪尖。”
庆帝,所有的阴险无非都源于帝王家“无情”二字。
叶萍萍,整部原著,整个大剧,最大期待。
小说中“楔子”部分出现的第三个角色,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半辈子坐在轮椅上运筹帷幄的太监,一辈子的阴谋家。
虽然是太监,但他的“硬”、他的“爷们儿”是很多正常男人望尘莫及的。
他要的哪里是天下,只是一份坚守罢了,这份“坚守”是对那个女人最深处的温柔。
搞笑
片中无处不在的思维碰撞将会时不时挠动你的娱乐神经。
但最搞笑的,不是王启年,
不是庆帝,
也不是,范闲。
而是,活在传说中的叶轻眉。
她的成功除了先知先觉,还离不开自己身上独有的匪气,她的粗犷与豪气使她前行无阻,然而她终究是小姑娘,遇见庆帝时,庆帝还不是“帝”,有时候,女人学会无情,或许也不是坏事。
预告中有处镜头,是五竹在暗室中打开一个匣子。不知这是否就是小说中第三卷(全书共七卷)开匣子那个环节,匣中藏着当年的真相,范闲对母亲的疑惑在这里得到解释。
记得信中最后一句话是:“老娘很孤单。”
单此一句,就可见叶姑娘的文风了。
当时知道袁泉可能出演叶轻眉这个角色,有非常大的担忧,说实话,袁泉很好,但她不是我理想中叶轻眉的样子,叶轻眉的脸部线条应该更柔和一些,不过或许会有惊喜吧。
看了以后觉得还很震惊的?
大家好,我是小点,一个专注于热点、经典、正能量及解忧视频创作的自媒体人。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记得点赞、评论,并关注我哦。小点会持续不断输出优质视频。
言归正传,给大家推荐两部小点认为被低估,但看过后却很很震惊的优质影片。
一、《铁甲钢拳》机甲拳击大赛精彩热血,勇敢无畏与不言放弃创造奇迹:1、影片讲述的是:2020年,未来一个并不遥远的年份,人类拳击不再被允许,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机器人走上了擂台,继续这项火爆的运动。前拳击手查理·肯顿(狼叔,休·杰克曼饰)也不得不加入到机器人拳击比赛中去,可由于冲动的性格,输掉了很多比赛,也因此欠下了很多外债。前女友过世后,留下了素未谋面的11岁儿子麦克斯,查理不得不先抚养麦克斯两个月。一次意外,让麦克斯遇到了一台已被淘汰的陪练机器人亚当。在麦克斯的坚持下,查理同意让亚当参加拳击比赛,却意外发现亚当不仅抗打,而且可塑造性很强。亚当接连赢得了多场小型比赛,并一路打到职业联盟拳击大赛,最终勇战机器人拳击霸主宙斯,经过五个回合精彩比赛,最终创造奇迹,获封平民冠军。
2、影片剧情是标准的好莱坞套路,剧情的发展也多在意料之中,故事情节简单直接,但却牵引人心,丝毫不影响观众们的全情投入,每当机器人精彩亮相,拳击擂台上搏击时,再加上重金属配乐,观众会热血沸腾,全程无尿点。
3、影片由斯皮尔伯格监制,特效及动作设计精良。影片除了超燃超热血的机甲拳击争霸,还有主人公的心路变化:从自以为是、遇事逃避、生活一团糟,到敢于正视自己、改变自己,并找回曾经拳击赛场上勇往直前、无惧无畏的自己。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生活的不顺、窘境,我们是否能敢于正视自己,并敢于改变自己。正如影片中说的,努力过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得多。无论你是一名创业者或是一名职场打工者,生活很难一番风顺,稳定只会磨灭斗志,只会让你停滞不前。只有勇于改变自己,走出舒适圈,相信只要Do it,你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
4、同时,影片中所描绘的机甲拳击比赛,可以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久的未来就能实现。目前大疆推出的机甲大师,可编程的教育机器人,便可窥探出未来机甲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或许正是影片中所描绘的样子。
5、小点针对这部影片做了解说,保留了精彩的机甲大战场面,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点映万象”,一起看《铁甲钢拳》。
二、《无问西东》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40年代、60年代和21世纪四个不同时空下,四位主角守己所思,爱己所爱,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面临人生重要的考验与抉择,思索并坚守自己的立世之道。其中,
1、吴岭澜(陈楚生饰),所代表的是上世纪20年代风云变幻中茫茫然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他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宿,也不知何去何从。幸得贵人点拨,并在泰戈尔的影响下,找到了真实的自己,从清华园里迷茫的青年学子成长为了影响万千学子的哲学大家。
2、沈光耀(王力宏饰),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霸,国难国耻面前,他投笔从戎,选择成为了一名航空兵。那句“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真切地告诉我们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从戎救国的坚定抉择。他如愿空军梦之后,开着战斗机,从飞机上投掷食物到村庄上去救济孩子。沈光耀牺牲了,但身处在国难之中,活着是幸运的,牺牲也是别样的光荣。
3、王敏佳(章子怡饰)和陈鹏(黄晓明饰),是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生,他们被时代洪流裹挟,命运多舛,他们坚守真情;陈鹏深深的暗恋着王敏佳,却羞于表面,当王敏佳遭人背叛而被批斗,险些丧命之时,陈鹏挺身而出,为她托底。是陈鹏的爱温暖了她,让她重新做人。
4、张果果(张震饰),是当代职场精英,背负着巨大压力前行,他表面冷静内敛、心思缜密,习惯于防备着别人,习惯跟陌生人保持距离,但实际上,他内心柔软,做事有原则。虽然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人际关系之中,到处充满心机和算计,也莫名地被卷入一场职场商战中,被上司当做工具做斗争。可他并不随波逐流,反而坚守内心,放弃利益,保留一颗爱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喜欢我的话,记得关注:“点映万象”。
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最后时刻希特勒发布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在二战早期西方盟国接连失利的“至暗时刻”里,敦刻尔克(Dunkirk)大撤退可谓是其中屈指可数的亮点之一。尽管,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战争不是靠失败打赢的”,但是这个代号为“发电机"的史无前例之行动的巨大意义在于,它为盟国保存了日后用于反攻的大批有生力量,而英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英勇表现,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不朽传奇。
令人费解的是,当纳粹德军完成对盟军主力的合围、后者危在旦夕之际,它却突然于5月24日停止了前进。就这样,从5月24日至27日,英国人赢得了三天的宝贵时间用于收拢部队并巩固敦刻尔克防御阵地,同时组织大批舰船乃至民用船舶往返英吉利海峡,于是海上撤退行动得以从5月26日一直持续到6月4日。在为期9天的行动中,共有33.7万名盟军士兵逃出生天(其中包括11.5万法军),考虑到当时的种种条件,这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希特勒在二战中所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那么,希特勒在此关键时刻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莫衷一是。老白以为,希特勒此举之动机兼有政治和军事双重因素,如果非要分出一个比重的话,可以说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
既然提及政治因素,就不得不谈谈“帝国元帅”戈林,以及被其视为禁脔不允他人染指的纳粹德国空军。作为纳粹政权二号人物和希特勒的钦定接班人,曾经,戈林在从零开始打造这支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空中力量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滥用药物和“啤酒馆暴动”时留下的旧伤后遗症所导致的荷尔蒙紊乱,令他在1940年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昏庸颟顸的蠢材。当然,他并不满足于德国空军在西线战役中所充当的“飞行炮兵”之角色和作为地面部队之空中保护伞的存在,他希望可以从这个顺风局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希特勒与戈林。
1940年5月23日,赫尔曼·戈林给希特勒位于德国西部埃费尔山区的战时总部“岩巢”(Felsennest,此地距德国-比利时边境不过数十公里之遥)打电话,戈林尝试说服后者,由德国空军对敦刻尔克包围圈中的盟军部队施以最后一击的时机已经到来,这理所当然是“德国空军的特殊任务!”
戈林声称,西线胜利的终极荣誉,应该归纳粹党化程度更深的德国空军所享,而非充斥着传统保守派人士的德国陆军;因为这关系到赢得巨大威望的是希特勒本人,还是德国陆军总部(O.K.H.)的将军们。在电话中戈林也对德国空军可以单枪匹马完成此任务表达了充分的信心;毫无疑问,这番蛊惑对希特勒做出最终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如果没有以总参谋部为首的德国陆军的默许与合作,纳粹党绝对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轻易攫取德国的军政大权。在战前,希特勒总体上对德国陆军采取怀柔政策,并且保留了总参军官阶层的许多既得利益,虽说他通过增设新的指挥机构和提拔非总参的中青年军官等途径进行权力很透,不过对于像伦德施泰特等对他胃口的老将也还是尊敬有加。当然,纳粹的本质是不允许在其治下有这样一个独立王国的存在,所以说,假使能用其它军兵种的战功来打破德国军事体系中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或许是一个相对缓和的最佳选择。
西线战役期间的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左)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右),他俩在战争早期曾与希特勒爆发过多次冲突。
其次,希特勒的决定也未尝没有对英国远征军“网开一面”的考虑。尽管这种说法遭到了众多历史学家的驳斥,而且这也与德国空军当时接收到的全歼被围之敌的明确指令背道而驰,可纳粹高层中的不少人一直幻想与英国共同统治世界,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哪怕是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大肆叫嚣在欧洲大陆谋求“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不忘反复提及其并无意与英国为敌。他认为拥有“果敢坚毅之精神“的英语民族,是德国未来最有价值之盟友的不二选择。他还颇为深刻地指出,“英国只不愿使德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而法国尚不愿德国做一个(欧陆)强国,这是两国的根本不同点”。
而且,欧陆各强权的结构性冲突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性对立,使希特勒还是倾向与苏联一决雌雄。所以,在西线的胜利几成定局之际,如果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解决来自英国的后顾之忧,那自然再好不过。纳粹高层对于“海狮行动”到底有多大把握实际上心知肚明,在希特勒看来,一方面,虚张声势的恫吓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尝试通过向英国人示好的方式达成停战,即使希望相对渺茫也值得一试。
当然,从常识和理性的角度看,如希特勒确有媾和之意,至少应该通过外交途径加以明确宣示,甚至是在干脆利落地解决敦刻尔克的抵抗之后妥善安置英方俘虏,并通过第三方主动送还的方式释放“善意”,他似无必要藉此模棱两可和难以捉摸之手段。但是我们要注意,对于希特勒这等行事超乎寻常的政治人物来说,很多时候其行为并不能完全用常理来推断,而且神秘主义一直是纳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和富于幻想也是纳粹标榜的“超人”之特质。至今仍然扑朔迷离的纳粹德国副元首鲁道夫·赫斯于1941年5月以所谓“和平特使”之身份孤身驾机赴英之事件,或许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极端表现。
说罢政治因素,让我们再来谈谈军事方面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1940年5月24日上午10时许,希特勒亲赴担任西线战役主攻的“A”集团军群司令官伦德施泰特上将位于沙勒维尔(Charleville)的指挥部视察(此地距离北部正在激战的佛兰德斯战场尚有两百余公里之遥)。伦德施泰特详细解说了当前战局,并表达了他对南方侧翼安全的深切担忧,同时他表示,北部联军部队与南部法军部队仍有采取协同反击的可能性,并且,鉴于德军机动部队前期推进过猛,有大批坦克和各类车辆已不堪再用。所以他建议装甲部队暂时停止前进,以“静待局势明朗化并维持我军兵力的集中”。
据当时在场者回忆,希特勒欣慰的发现,这位他所尊敬的老将军再次与他的意见一致,他也非常赞成为下一阶段的战役节省装甲部队之兵力的做法。于是“元首”现场拍板,要求“无限期”停止装甲部队之推进的命令也随即发出,命令文件上还加盖了“据元首指示”(‘By the Führer’s orders’)的印章——表明其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从军事角度而言,希特勒作出此决定的动机肯定也不是单一的。首先,他认为包围圈中的联军部队已成“瓮中之鳖”,无需投入主力部队予以攻击,因为其组织体系已经乱作一团,通过长时间围困就可以达成令其“不战自溃”的效果,何况还有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的加成。其次,从地形方面来看,战场区域由于连日降雨已经泥泞不堪,而佛兰德斯纵横交错的大小运河和水道,也不适合大规模部署坦克。希特勒和伦德施泰特两人均曾于一战期间在这里参加过艰苦的攻防战,所以更容易对当地天气和地形所造成的困难产生共鸣。第三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德国装甲部队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必须进行休整和补充并恢复元气之后,才能投入到彻底击败法国的“红色行动”中去。
河道纵横的敦刻尔克地区不适于机械化大兵团的运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战场迷雾”也影响了德军高层的判断,哪怕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隆美尔等优秀将领也未能例外。5月21日,在作为敦刻尔克宏大表演之序章的阿拉斯反击战中,英军只投入了两个步兵营和不到一百辆“玛蒂尔达”坦克(另有少量法军装甲单位担任侧翼掩护),结果却给当面的党卫军“骷髅”师和隆美尔之第7装甲师造成了极大恐慌,以至于隆美尔在报告中声称遭遇了“五个师”之兵力的部队攻击。这一严重夸大的战报层层递交上去后,严重打击了最高统率部的信心。
此外,一战中法国军人拼死保卫国土的表现令当时亲历的德军高级将领心有余悸,他们很难想象,在德军长驱直入在其国土腹地肆虐之时,法方的反应仍然如此之迟钝,以至于“似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知觉”。事实上,早在5月15日,德军主力部队取得第二次色当会战的胜利,越过默兹河天险并在百公里宽的正面上达成全线突破之际,德军高层就开始对其南部侧翼的安全忧心忡忡,被“镰割”计划的巨大战果吓坏了的希特勒本人,也在惊惶不安当中于5月17日批准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关于就地防御巩固侧翼的安排,并因此耽搁了将近两天时间。由于他们并不能未卜先知,所以他们当时也就无法知晓,法军所谓的“巴黎集群”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空架子,而甘末林的预备队业已消耗殆尽。
在1940年的西线战役中,只有德军的88mm炮才能击穿“玛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厚重的装甲。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在当时德国国防军当中,从普通的参谋军官到希特勒,从前线基层官兵到集团军指挥官,都对海洋缺乏理解。没有人会想到,英国人能够通过一个码头设施几乎全毁的小港口,在短短数日内撤走数十万人。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对于海军力量的有限认知令德国人看来,敦刻尔克包围圈中的盟军部队是注定难逃覆灭之命运的,他们当时所争论的,无非就是以何种手段,花费多少时间,用什么样的部队来完成这“最后一击”而已。
当然,从军事角度来说,要组织这样一场大规模撤退行动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盟军士兵英勇抗击德军的进攻,没有最大限度地动员海上力量,没有士兵们在撤退中严守纪律,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之多的主力部队的撤离,都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敦刻尔克对于法国人来说是毁灭的开始,对于英国人来说,却是其伟大的不列颠之战的第一幕,德国人的好运气,也即将随之迎来第一个逆转。